990am金沙登录(中国)官方网站

栏目导航

学习“七一”讲话|“四个自信”: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别人

时间:2020-08-11 08:31:00浏览:

百星不如一月,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中国走不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强调自信,是因为在未来的征途上,由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种种复杂性和风险性,会比我们估计的更艰难,它会给我们既定战略的实施增加诸多障碍和暗礁,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在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并提,是在今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而“七一”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坚定“四个自信”,并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寓意深刻,言近旨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思。

“四个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别人?简而言之,历史进步的事实给了中国人“四个自信”的底气。5000年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95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我们获得的进步和卓越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已彻底告别数以千年的传统社会并转向现代性社会;中国已彻底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彻底结束被帝国主义铁蹄任意践踏、任意屈辱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不仅站起来了、富起来了,而且强大起来了。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都是在排除一切障碍、干扰、困难以及危难的情况下,坚持“四个自信”获得的。

在事关党和国家重大命运的决策关头,最能检测并体现“四个自信”的是:面对着敌我力量悬殊、有利条件稀缺、思想斗争激烈等严峻态势,正是有了因为有了“四个自信”,使我们经受了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每次都坚持了原则,稳住了阵地,凭着高度的自信和艰苦的实干精神,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胜利。其间,毫不迟疑地战胜了来自国际、国内一切反动势力的挑战,廓清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党内外错误思潮的迷雾,粉碎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复杂斗争。百星不如一月,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中国走不到今天。正如中国社科院尹韵公研究员所言,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0余年间走完西方强国30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和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我们既有充分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又有强大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客观必然性与意志坚定性的契合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提出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直译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对于久经战场的历史成功者来说,另一昭示更具有普遍性:“我自信故我在。”尽管革命实践的技能彼此有别,但具备成熟而又坚定的心理定势——对成功抱有充分自信的意志和情怀,这是万万不可少的。青年毛泽东早就有着如此认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是主体意志的显现。盲目的自信,直接从情感上升到意志,它充满了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而理性的自信,追求“知行合一”的哲学,它是把认识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由实践而推动旨在把握规律的理性认识,通过真理的撷取并向情感和意志的过渡,将客观必然性与意志坚定性相契合,有助于指导实践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才是自信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的道理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两个历史必然性”的规律性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人道路、制度、理论及文化自信的最根本依据。众所周知,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始终建立在适时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据规律呈现历史,我们可以在顽强的历史逻辑面前加深国人对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的理解,从而将爱党爱国的情怀变得更加自觉;据规律发展现实,我们可以对照新的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规划好、建设好、调节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据规律预测未来,我们可以自觉排除通向共产主义现实运动中所有的思想迷雾、错误意识形态的浮云以及不切实际的理论教条。

自信如何克服自身的僵化和滞后,始终保持自身的现实性而不是现存性,关键在于:把自信落实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用实践来检测并发展道路、制度、理论及文化发展的轴心原理,使自信永葆鲜活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四个自信”不作为僵死的教条,而视为不断变革、不断试错、不断前进的历史辩证运动,让自信在正反经验的体验与变革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时代性和明晰性。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理解文化自信,首先要明晰文化概念。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最初含义是指耕耘土地。16世纪开始人们把文化诠释为对心灵和智力的培养。19世纪初文化的含义变得更加宽泛,意指整体上的智力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不仅指精神层面的生活,而且包括民族或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概念的哲学寓意在于:它是人类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显现,也是精神自觉与自信的明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人类从蒙昧的原始状态过渡到人道状态直至文明状态,从对自然的恐惧到“人是万物尺度”的提出,自我意识的最初萌发是这一进化的关键。然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的考量,尤其是弃旧取新的选择,其能动性的持有,首先来自人类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觉醒即文化产生的最初形态,也是最初的文化自信。文化的始基意义深刻地体现在:一是文化可以靠想象力来创造出与人的本能冲动相背离的种种叙事和愿望,以此来反叛大自然的声音。如,从习俗到刚性制度的形成,它并不来自自然的恩赐,而是来自文化的启蒙与辨识。二是文化可以将对象世界脱离人的感官区域,并使它朝着内心化、持久化的方向运动,使它由单纯的感官对象变为人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如,“道路”一旦成为文化反思的对象,它就不是一般的经验问题,而是有着深刻地回答“道路”选择的阶级性和地缘政治的关联性问题。三是文化可以引导人类去深思熟虑地期待未来并创造未来,从而结束过去那种动物式的单纯享受当下瞬间的生活状态。

显然,文化犹如早期人类的“石器”,它最终割断了人类的“自为存在”与大自然的“自在存在”的脐带关系;文化犹如“筑路机”,它为人类的进化铺设了通往自由自觉精神生活的康庄大道。文化的“基因”和文化的“灵魂”功能,是人类一切存在和活动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惟有通过文化自信才表现为充分的自觉,没有先进文化的启示,道路选择就会具有盲目性。而“制度自信”惟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拥有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充分证明。更不用说,“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先进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必然来自先进文化的土壤培育与滋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生与发展,无法脱离厚重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是人类集聚性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长期积淀而成,它是支配个人、群体、阶级和政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对执政党来说,有无世界历史进程的眼光,有无引领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崇尚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有无注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等,都取决于该执政党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程度。马克思指出,“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的澄明,而思想的澄明又离不开文化的启蒙与碰撞。更不用说,一个国家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其本质是人类实践变革活动的诉求在精神领域的复制与表达。制度的革故鼎新必然伴随精神的吐故纳新——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批判、文化的筛选、文化的辨识。

文化自信的广延性还深刻反映在:(1)文化自信所表达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是民族的,又可以是政党的;既可以是精英的,又可以是大众的;既可以是传统的,又可以是现代的。(2)文化自信所包容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均可处在辩证的统一体中。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汇聚在当下中国优秀文化的统一整体中,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普遍性(自由、进步与平等)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它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拥有的深刻的文化思考、广阔的文化境界、执著地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的精神涌现,也是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存企盼。经济是冰冷的,文化是炙热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既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是资本立国,还是先进文化立国,这显然是更为核心的文化自信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军事战争、货币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等灾难,其最大的缺失是一种更为广阔而又合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欲望驱动世界”的西方文化特质,必然产生“让富人更富”的资本剥削制度和强权称霸的道路,但400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他们所谓的现代文化创设的逻辑,深厚地决定了其道路和制度的反人道性及不合理性。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需要我们拥有一种更为先进的文化自信: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把文化自信与民富国强的打造加以链接,使生硬的“丛林竞争”式的市场,变为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的博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