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雷建议,未来上海要做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首先,要将原28.78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开放度最高、监管最便捷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突破点,即“试验区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对标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升级版,再带动120.72平方公里及120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的“2.0版”发展。
前阶段,网络上流传了一个将上海和深圳做比较的帖子,说上海还停留在工业2.0的时代,觉得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意义不大。对此990am金沙登录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很不认同,他举例说伦敦是国际航运中心,主要做航运服务,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国际船舶管理、高端服务、国际航运中转,新加坡整个国家70%的收入也来自于国际航运中转。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要转型升级,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之际,赵晓雷认为最重要是不忘初心,试验区的国家战略功能是制度创新和功能培育。制度创新,是形成一个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功能培育,是要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新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大有效供给。这是试验区始终要把住的主要方向。
自贸区能够支撑上海中长期的发展
赵晓雷认为,根据上海自贸试验区3年建设实践,可以将制度创新改革举措集合成三大制度体系:与扩大开放、培育功能相适应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开放型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与建设更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与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适应的法制保障制度体系。
这三大制度体系,第一是以适应扩大开放的管理和监管为主线;第二是以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为主线;第三是以法制保障为主线。构成与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基本制度框架。和其他省市做比较的时候,上海不是单纯比招商引资数量和GDP增长速度,而是比高端要素集聚、GDP的构成和质量,比国际化营商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
他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是为中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路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支撑上海的中长期发展。就像浦东开发开放、“四个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支撑了上海的发展,相信自贸区和科创中心战略也一定会成为上海中长期发展的支撑。
未来应打造亚太自贸区(FTAAP)营运试验区
赵晓雷坦言,国际金融是上海自贸区非常重要的核心功能,但现在其他三家自贸试验区政策也与上海相差不大。而且单单从金融来看,前海在某些方面如跨境融资、离岸金融等确实比上海有优势,因为它拿到的政策更优惠。上海应该定位做国际金融中心,做境外人民币回流中心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金融现在最大障碍有两点,一方面是跨境资本融资缺失相应的国际资本交易平台和结构性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是大规模高频次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和能力要有实战试验,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尚需突破。
同样,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存在“一线放开”、“区内自由”进一步提高开放自由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提升等瓶颈。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存在“自由准入”、“特许经营”、“限制准入”的监管衔接;市场准入与事中事后监管系统集成等问题。
赵晓雷建议,未来上海要做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首先,要将原28.78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开放度最高、监管最便捷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突破点,即“试验区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对标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升级版,再带动120.72平方公里及120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的“2.0版”发展。其次,国家战略要并联推进。自贸区战略、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科创中心战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战略要互相联接,并联推进。其中的枢纽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开放是现代高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自贸区相对于其他自贸区的最显著特点,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至关重要。第三,要打造亚太自贸区(FTAAP)营运试验区。包括试验“取消关税壁垒+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组合制度创新,构成贸易流(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资金流自由流动的开放市场框架;试验与TPP对接的高标准规则及制度,包括投资保护、技术性贸易、电子商务、竞争政策、金融服务、劳工标准、原产地标准、争端解决机制等,探索亚太自贸区的实现路径。